为深化“实践育人”理念,推动非遗文化与艺术教学深度融合,暑期期间,艺术系精心组织学生开展多元化实践活动。依托系部搭建的“校企合作+非遗传承”实践平台,学生走进校企合作单位,在产业教授工作室夯实技艺、参与大运河文化体验活动传授技艺,以扎实的实践成果展现艺术系暑期实践育人的显著成效,也为非遗传承注入青春活力。
暑期实践伊始,艺术系学生率先走进产业教授狄静老师的乱针绣工作室,开启非遗技艺的沉浸式学习之旅。作为我校深耕乱针绣领域多年的产业教授,狄静老师从针法原理、色彩搭配到文化内涵,为学生搭建了完整的知识体系。实践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将课堂所学的色彩搭配、构图设计等专业知识融入刺绣创作,更在一针一线的打磨中培养了耐心与专注力,深刻理解了非遗传承的责任与意义。
依托工作室平台,学生参加了两项文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行走中感受文化魅力,在交流中激发创新灵感。“千年运河情 水韵江苏行2025大运河文化体验活动”率先拉开帷幕。活动现场,艺术系学生易俊雅化身“非遗指导老师”,带领来自各地的活动参与者制作刺绣葫芦(福禄)项链。学生也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巩固了非遗技艺,更体会到“传承者”与“传播者”的双重责任,将课堂与工作室所学转化为文化分享的实际能力。在美国旅游博主于中美(May)大运河非遗体验活动中,学生们再次承担起技艺教授的任务,并现场展示刺绣创作过程,双方围绕非遗文化的国际传播、文旅融合创新等话题展开深入交流。
为进一步打通“专业学习—实践锻炼—产业应用”的培养链条,艺术系组织学生前往行业知名企业恐龙园文化旅游集团、江苏印象乾图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开展暑期实习。在恐龙园文化旅游集团,学生们深入文旅项目策划、景区视觉设计、文创产品开发等岗位,近距离观察文旅产业,学习如何将艺术创意转化为市场认可的文旅产品。在江苏印象乾图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学生们则聚焦数字艺术、沉浸式体验设计等领域,学会了从市场需求出发进行艺术创作,专业实践能力与产业适配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此次暑期实践,是艺术系深化实践育人模式的生动实践。通过搭建“工作室学习+文化活动实践+企业实习”的三维平台,不仅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了专业能力,更培养了他们的文化传承意识与创新思维。未来系部将继续拓展非遗传承实践项目,与更多文旅企业建立合作,让更多学生在实践中成长,以艺术之力赋能非遗传承与文旅产业发展,为文化传承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