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特色社区大学 全面提高市民素质
——读“十二五规划”有感
财经学院 吴晶
国家“十二五”规划向我们展示了我国在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也确立了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针和行动纲领。规划中对教育、文化发展和创新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常州电大作为常州社区教育的主要载体,应该按照国家“十二五规划”要求,发展好常州社区大学。
如何在龙城常州市创建好、发展好常州社区大学这个全民终身学习阵地,以“道德讲堂”营造的良好社会氛围为契机,创建全国特色文明城市,持续有效地提高全市文明素质,值得每一个社区大学人深思。然而我们国家社区教育起步较晚,只有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结合本国实际,更全面有效地开发出适合不同群体需要的多样性课程,才能进一步提高全市人民参与过程,以期达到持续有效地提高全市文明素质。
一、社区教育在提高全市文明素质的重要性
(一)国外社区教育在提高文明素质方面的经验
国外社区教育的发展较早,尤其是西方国家,它们在社区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发展中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并且在通过社区教育加快社区市民文明素质发展方面也取得了实效。以丹麦为例,从一个发展中的西方小国,跻身发达国家行列。正是由于丹麦政府对社区教育发展非常重视,制定社区教育发展战略。在柯隆威等爱国者提出的“失之于外,须自强求补于内”的民众教育战略影响下,丹麦政府从创办第一所民众中学开始,以人文教育为主导的民众教育开辟了社区教育发展的新方向,创立了世界闻名的“斯堪地那维亚”社区教育模式,形成了“教育→个人发展→社区教育→国家发展”的良性循环, 提高社区人口的整体素质,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可以说是社区民众教育把丹麦带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
(1)入学门槛很低弥补了高等教育的空白,这是其办学的鲜明特色之一。社区教育源自于美国密执安州Fliht市由Mott资助的社区学校运动。当时被称为“一种为发展人的潜能和参与地方决策的教育和社区发展措施”,在实践中它与功能主义的规律相联系。这种措施在对待种族、阶级或者性别上是平等的,在民主决策上也是平等的。公立学校为社区教育提供了资源,它通过提供经济的、教育的、娱乐的、业余爱好的等方面的帮助,推动社区居民参与,满足了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兴趣爱好群众的文化需求,提高了社区居民文明素质。
(2)社区教育有强大的信息资源库。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普遍发展,社区学院的教育信息资源库为教师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教学方式也不再单调地使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法,而是充分利用了电影、电视、广播、幻灯片、计算机等多媒体辅助教学,适应不同群体在不同阶段的个人发展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营造良好社会学习氛围,促进社区居民素质提升。
(3)社区教育经费由政府支持,解决了社区居民入学贵的后顾之忧。同时英、美等外国政府也为社区教育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社区教育在提高常州市民素质的重要性
(1)高等教育门槛较高,而社区教育则是大众教育,更有利于提高市民素质。我市的高等教育基本上采用考试入学,必须达到各高校的分数线才能顺利进入深造,才能享受该高校优质的教学资源。社区教育则是免试入学,政府出资,免费入学,遵循的是“人人皆学,时时可学,处处能学”的理念,人人平等,共享优质教学资源,这能使常州市外来务工人员(尤其是学历颇低的农民工)不会因为付不起高昂的学费;没有机会参加高考,而享受不到优质教育。这必将提高我市整体市民素质。
(2)真正推行“终身教育”,实现最大限度文化及教育方面的目标,推动我市精神文明创建,离不开社区教育的支持。终身教育突破了正规学校的框架,把教育看成是个人一生中连续不断的学习过程,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实现了从学前期到老年期的整个教育过程的统一。而社区教育在教育连续性、社会适应性、教育手段多样性,以及教育与社会各部门的合作方面都较好地适应了这些原则要求,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从幼儿教育到老年教育,文化教育到职业教育,社区教育在其中所作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二、开发以提高全市文明素质为目标的社区教育课程
常州社区大学秉承了国外先进的社区教育的理念,逐步建成“人人皆学,时时可学,处处能学”的学习型社会框架构建。社区大学以大众教育为着眼点,构建成既能提供学历教育,又能进行职业培训,还能开展休闲文化教育的终身教育系统,满足全市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促进全市人民的文明素质全面的提高,形成浓厚的常州文化氛围。
城市品质是一个城市内在素质和外在形象的综合体现。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今天,经济社会的发展依赖于城市的进步,也推动着城市的发展。当前我们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朝着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迈进的重要时期,城市品质的提升,最终是需要通过提高我们每个人的素质来实现的。
(一)以提高全市文明素质为目标的社区教育课程开发内容
社区教育课程资源平台,它以提高全民素质为宗旨,提供从幼儿、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成年人到老年人各个年龄阶段所需的教育资源。课程教学资源的内容应满足完整性、系统性的要求,其结构设计以不同阶段不同对象对教育资源的需求为指导,课程资源本身的架构应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要坚持统一规划、统一领导,要打破部门和区域界限,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开发和制作适应不同地区、不同要求的教育教学资源。重点支持开发制作针对企业、行业第一线的知识、技术、技能和工艺特点方面内容的课程教学资源,以使知识体系和结构内容,能够尽快适应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教育和提高企业职工职业技能的要求。重点开发远程教育课程资源和数据广播资源。内容包括社区实用技术及法规、经营管理、扶贫开发、社区卫生、人口与计划生育、科普知识、生态环境保护,民族风情、警示教育和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党员干部、典型经验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活动等。特别是在常州历史文化的宣传和居民群众的思想政治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增强致富能力、促进生产发展的内容都可以作为资源课件开发制作的重点内容。
(二)社区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路径
1.以各社区需求为导向进行课程开发,以社区为单位,采用问卷调查方式或实地采访方式,了解不同学员学习的个性化需求、已有的知识状况,了解各小区学员年龄层次和心理特点,了解各小区学员的职业分布,按需开发课程,因材施教,因而其课程资源建设具有针对性和适用性的特点。
2.应广泛与高等院校合作,利用高校的优势,聘请优秀教师和专家担任课程主讲,充斥社区大学队伍,联合校企合作公司和校艺术专业学生开发网络教学资源课件,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相互促进而共同发展,以达到双赢的目的。
3.精心设计,做到图、声、像的完美结合,开发制作出能激发学员学习兴趣的多样化的资源形式,使学员在各种要素的综合作用下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资源课件具体分为两类:一类是指讲座与室外实景拍摄相结合,实景量不少于片长的三分之一;另一类是指完全实景拍摄、画外配音的教材,每一个节目可拍成一集也可拍成多集,每集片长以30分钟为片长标准。资源课件必须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实用性、时效性和先进性。课程资源应通俗易懂、生动直观,寓教于乐,使群众喜闻乐见,画面和声音清晰。制作完成后的资源课件一律以DV数字硬盘或DV数字带存储,并导入计算机进行分类整合存储。
4.应组织人力精选各地、各联办高校网络课件的优秀资源,采取“拿来主义”对其内容进行筛选,优化配置,突出重点,重新组合,合理编排,产生精品。
5.课程资源在呈现方式上不能统一而划,呈现方式应灵活多样,应加强情景创设过程。在资源呈现方面,要运用先进理念,以适合不同年龄段、社会阶层、职业特征和心理特征的学习者的需求。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