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
——记政治教研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研讨会成果
不断探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方式方法,是提高教学针对性、实效性、说服力、感染力的必然要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我校政治教研室重点建设的课程之一。近几年来,“基础”课教学团队以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为突破口,不断加强和改进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地发挥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2010年11月5日下午召开的研讨会对他们几年来进行的探索作出了如下总结:
一、 多样化的案例式专题教学法
教学团队按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要点,依据全国统编教材的内容逻辑,分十个专题开展教学,围绕每个专题编制案例,开发了阅读型案例、研讨型案例、考试型案例、多媒体可视化案例等多种类型的教学案例,形成了多样化的“基础”课案例专题式教学方法。如配合“适应大学生活、肩负历史使命”这一个教学专题,编制了反映大学生活特点的“迷茫了才会找对方向”、“冷门专业与事业成功”等数十篇多媒体教学案例,活化了教学内容,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大班授课,小组研讨”的新型教学模式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具有导向性、综合性、实践性强的特点,需要遵循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规律,紧密结合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特点开展教学。“大班授课”是在学校现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和客观办学条件下开展的以班级为教学单位的课堂教学模式,它适用于以教师为主体有计划地进行理论讲授、知识传播、难题解答和实例演示,但是由于时间和空间等各种条件限制,不利于师生互动和交流研讨。教学团队依据课型理论,开发与“大班授课”紧密衔接的“小组研讨”教学模式,即以小组为单位,配合“大班授课”的教学内容,开辟“小组研讨”的教学空间。充分利用课内课外学时,组织学生围绕“大班授课”中所涉及到的热点难点问题、大学生困惑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他们自身成长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开展课堂讨论和网上讨论,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和提高了他们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自身和他人思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在师生之间形成了和谐、平等、民主的新型关系,促进了教育向自我教育的转化。
三、显性与隐性相协调的课程教学体系
依据现代教育的“大课程”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团队提出构建“显性与隐性相协调的课程体系”,即以“基础”课课堂教学这一显性的课程建设为核心,调动“主渠道”之外的大学生专业课程学习、素质教育课程学习、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学生社团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心理咨询与就业指导等所有能够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资源作为隐性课程来建设。显性与隐性相协调的“基础”课课程体系的构建,实现了课堂教学向课外教育的延伸,把“基础”课教学内容和要求融入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友等全面发展过程之中,调动了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动性、积极性。(谢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