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部门院系>>行政部门>>团建在线>>花季雨季>>文章内容
栏目列表
团的历史3
 
发布时间:2010-03-22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
10、中国新民主青年团成立
    为适应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新形势,中共中央于1949年1月1日发布了《关于建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决议》,更加加快了青年团重建的步伐。当年4月11日至18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关怀下,中国新民主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刚刚解放的北平市隆重举行。这样,经过改造的中国共青团重新又以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的崭新风貌出现在中国大地上,并且走上新中国执政党助手和后备军的新历程。

    1948年12月20日,经党中央批准,《中国青年》杂志再次复刊,左图为:《中国青年》;右图为:毛泽东亲自为《中国青年》复刊号写的刊头。
    1946年,中共中央发表建立青年团的提议,经两年多时间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949年元旦,中共中央正式发布《建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决议》。图为:新华社发表的《建立中国新青团决议》和《中国新青团团章草案》。

    图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一大会场。大会通过了团的章程、团的工作报告、大会结论等决议,选举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届中央委员会。冯文彬担任团中央书记,廖承志、蒋南翔担任副书记。

    图为:党中央书记任弼时在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政治报告。

    图为:朱德总司令在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讲话。

    1949年5月,中华全国青年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北平召开。会上成立了中华全国民主青年联合总会(后改称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图为:参加大会的部分代表。前排左三为冯文斌,左四为蒋南翔,左六为廖承志。

    毛泽东等党中央领导同志,对全国青年的两个大会极为关怀。图为毛泽东在北平香山接见青年代表。
 
建设的青春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协助党胜利地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和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各项任务,并且以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开展适合青年特点的独立活动赢得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成为新中国青年运动的坚强核心。1957年5月,在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经中共中央批准,大会决定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改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此后,中国共青团走上了跟随党探索中国自己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历程。
    综观中国社会主义道路艰辛探索的历程,留下了青年建设者们奋斗不止的足迹。
 
1、投入爱国生产、增产节约运动
    新中国成立后,巩固人民政权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恢复生产和稳定经济形式。青年团组织带领全国团员、青年热烈响应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号召,同全国人民一道,为尽快恢复国民经济而忘我劳动。广大青年把建设新中国的劳动热情与学习和专研技术紧密结合,带头创造各行各业的先进作业方法,并本着增加生产、厉行节约的原则想方设法提高生产率,为新中国的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初步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图为:青岛国棉六厂的青年团员郝建秀在工作。她创造的“细纱工作法”大幅度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在1951年10月受到团中央的奖励和表彰。     鞍山钢铁公司机械总厂青年工人王崇伦,一年时间完成4年的工作量,被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图为:王崇伦在介绍工作经验。
    青年团发动青年建立青年节约队,开展修旧利废活动。图为:鞍钢金属结构制造厂的团员和青年在废料库测算残废料规格,准备投入生产使用。     为了保证发展工业需要的石油,青年工人积极参加开发柴达木的会战。图为:钻井工人在开钻。

    在新中国刚刚成立时开展的治理淮河工程中,青年团带领青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图为:受到团中央表彰的治淮特等模范、青年团员金秀兰在治淮工地劳动。
 
2、团员青年用实际行动支援抗美援朝
    新中国在为争取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而斗争的时候,还面临着内部维护社会秩序,巩固人民政权的艰巨任务和外部侵略的威胁。全国各级青年团组织带领团员和青年积极投身各项工作中。1950年10月,中共中央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大决策,青年团立即行动,迅速在青年中掀起参加志愿军、支前运输队和用实际行动支援抗美援朝的热潮。
    为了夺取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广大青年积极参军。图为:广州青年响应党、团组织的号召,报名参加军事干校。     图为:华北人民革命大学的师生欢送奔赴抗美援朝前线学生的情景。
    图为:全国政协三次会议期间,毛泽东接见青年志愿军代表,在了解了志愿军战士生活后,为青年志愿军代表签字留念。     图为:青年工人开展抗美援朝增产劳动日,提高产品质量,开展爱国主义捐献飞机、大炮活动,支援前方。

图为:志愿军凯旋归来,受到广大青年和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
 
3、投入经济建设洪流
    从1953年开始,新中国进入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广大团员和青年响应党、团组织的号召,以“把青春献给祖国”为行动口号,告别家乡和亲人,积极投身到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项目中。

    图为:鞍钢6号高炉1956年2月被命名为“青年团”号高炉的工人正在炉前操作。
    1954年1月,在北京展览馆工地,诞生了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支青年突击队。此后青年团把这项活动向全国推广,青年突击队在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成为共青团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活动品牌。左图为:在20世纪50年代非常著名的北京六建公司的张百发青年突击队在劳动;右图为:在建筑工地的优秀青年突击队队员。

    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祖国,许多大学生响应党、团组织的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图为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北京地质勘探学院的大学生们开始了野外勘探生活。
 
4、开展移民、垦荒运动
    国民经济建设事业的发展,增加了对农业产品的需求。为了协助党和政府切实解决这个问题,在1955年夏天,青年团中央根据中央农村工作部提出的《关于垦荒、移民、扩大耕地、增加粮食的初步意见》精神在青年中掀起了一个垦荒热潮。青年团组织的一支支青年垦荒队在黑龙江省的荒原上建起了一座座青年农庄,在江西省鄱阳湖畔建成的“共青城”……这些青年垦荒队员齐心协力、艰苦创业,在把荒原秃岛改造成新的家园同时,还将一种“向困难进军”的垦荒精神播撒在全国青年的心间,激发起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为了发展农业生产和响应党的开展移民、垦荒的号召,青年团在1955年发起组织青年垦荒队。图为:全国第一支青年垦荒队——北京青年垦荒队发起者在决心书上签名。

左图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书记胡耀邦,向北京市青年志愿者垦荒队授旗。右图为:北京青年垦荒队向荒原进军

    1956年1月,温州市青年垦荒队登上了刚解放的大陈岛,开始了垦荒创业。图为:团中央赠送垦荒队的红旗。
 
5、加强思想武装
    在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变迁的时候,青年人尤其需要思想的武装。为此,团中央广泛深入开展了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学习雷锋活动,提高了广大青少年的思想觉悟,促进了一代青年的健康成长。
    1958年6月,团中央作出了《关于组织广大青年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毛泽东著作的决议》,在全国青年中掀起学习毛泽东著作的高潮。图为:广大青年在书店购买毛泽东著作。     图为:1960年4月,召开的“全国青年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毛泽东著作黑龙江现场会议”。

    左图为:雷锋,生前是解放军沈阳部队工程兵某部运输班班长、五好战士,1962年8月15日因公殉职。他的爱憎分明、言行一致、公而忘私、奋不顾身、艰苦奋斗、助人为乐,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的崇高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右图为:1963年3月5日发表的毛泽东题词手迹。
 
6、空前的浩劫
    1966年,“文化大革命” 拉开了序幕,给国家和民族带来深重灾难。共青团组织和全国人民一道遭受了一场空前的浩劫。共青团不仅被说成是“全民团、生产团、娱乐团”,而且各级组织都完全停止了活动,工作机构均被破坏,以致在长达12年的时间里共青团没有了系统领导。直到1976年10月,祸国殃民的“四人帮”终于垮台,全国人民一片欢腾。
    在“文化大革命”中,“四人帮”的倒行逆施不得人心,终于酿成了天安门广场群众性的纪念周恩来总理抗议“四人帮”的活动。图为:广大人民群众和青年团员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举行悼念活动。     1976年10月,中共中央取得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胜利,结束了“文化大革命”长达10年的内乱。图为:农村团员和青年在批判和声讨“四人帮”的罪行。
 
7、新的春天
    四人帮”垮台后,在全国局势逐步稳定的基础上,由于有以邓小平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推动,才逐步开始了对“文化大革命”遗留下来的问题的清理工作。党中央非常关心共青团恢复系统领导的工作,在1978年5月4日专门发出了关于召开共青团十大的通知。1978年10月16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共青团十大的召开,标志着从1969年4月提出的全面恢复共青团工作的任务基本完成。

图为:青年工人在研究开展迎接团十大的工作问题。
    为了配合筹备团十大的工作,中国青年报于1978年8月20日复刊。左图为:中共中央副主席叶剑英为复刊的中国青年报题词;右图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聂荣臻元帅为复刊的中国青年报题词。
    1978年10月16日至26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团十届中央委员会选举韩英担任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选举25名团中央委员组成团中央常务委员会。图为:会议现场。

图为:叶剑英、李先念、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接见团十大代表。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开放大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劳动西路256号    邮编:213001   电话:0519-8669118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